在当前全球企业都面临着盈利能力减弱,劳动力成本上升,原材料价格上涨,市场销售疲软,国际国内市场需求低迷,融资、用地、招工等“三难”问题突显的发展窘境时,帮扶、帮办工作水平的高低就成为实现地区差别竞争、助推地方经济发展的一张王牌。
自1992年6月滁州经开区成立至今,为加快招商引资项目落地转化,园区专门成立了企业帮扶中心,秉承“亲商、帮商、安商”的理念,本着“完善、提高、创新”的原则,着眼提高帮办服务水平,急企业所急,办企业所需,完整构建了“无处不在、无微不至”的亲商服务机制和“全天候、全过程、全方位”的亲商服务体系,擦亮了经开区帮办服务的“金字招牌”。
调研摸排,推进问题解决
在去年9月19日杰事杰系列项目签约落户滁州经开区时,集团董事长杨桂生滔滔不绝地表达着滁州带给他的美好印象:“滁州区位优势明显,交通便利,产业基础良好,人力资源丰富,这些是滁州的‘硬实力’。在项目推进中,我们切身感受到与其他城市相比,滁州的投资环境最为高效规范,服务帮办最为体贴周到,干部干事创业充满激情,‘亲'’清‘的新型政商关系犹如一阵阵清风扑面而来,这些是滁州吸引我们的’软实力‘。软硬叠加,两手发力,滁州就是投资者投资的高地、创业的宝地、发展的福地。”杨桂生满腔热忱地表示,愿把后半生“托付”给滁州。
“帮扶帮办”,在经开区绝不是一句口号,而是从开发区党工委、管委会主要领导到每个普通工作人员实实在在的行动。按照“帮到、帮实、帮好”的工作要求,园区做到周周有声音,月月有活动,积极深入园区企业与企业负责人面对面沟通,切实了解企业运行状况和现阶段存在的困难及诉求,对企业反映的问题进行收集并给予相应的处理意见,就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及时与相关部门沟通,明确责任单位,及时下发交办单,保证企业诉求第一时间得到解决。去年一年,据企业帮扶中心统计,园区各帮扶领导和责任单位走访调研企业553次,收集梳理企业反馈问题191起,已解决问题178起,办结率93%,有效地解决了企业的后顾之忧,推动了经开区经济社会的发展。
心系企业,解除后顾之忧
6月18日至21日,滁州经开区党工委书记、管委会主任盛必龙携10家园区重点用工企业赴云南省昆明市开展跨区劳务用工对接活动,并与昆明市人社局签署了《人力资源合作框架协议》,与驻昆3所高校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。随后,又在昆明市南坝人力资源市场举办了2场经开区企业招聘推介会,现场昆明籍登记求职意向人员约百余人。
除了招工,在园区企业随迁子女的入学、转学问题上,帮扶中心也提前介入,积极主动学习教育部门的招生政策,吃透上级文件精神,主动搜集整理园区企业随迁子女的入学申请,及时指导企业申报子女入学材料。通过努力,最终帮助园区16家企业的30名符合要求的随迁子女解决了入学、转学问题,得到了园区企业的一致好评。
为解决企业发展后顾之忧,企业帮扶中心通过市企业帮扶网络平台,组织园区内企业注册并利用该网络成功申报2016年困难企业60家、重点帮扶企业72家,为园区企业缓缴、减免了失业保险金,从而减轻了企业负担,支持了企业的发展。特别是园区企业安徽省威远精密工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李一前,将一面写有“帮扶企业帮到家”的锦旗送到经开区,对园区帮扶工作表示感谢。
落实政策,缓解企业负担
去年10月,滁州金科机械模具有限公司总经理高勇将一面印有“心系企业排忧解难,热情服务廉明高效”的锦旗送到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刘丽华手中,对经开区积极帮助企业解决融资困难表示感谢。
金科机械原本是一家以冰箱、空调等家电非标设备制造为主的科技型民营企业。在企业转型过程中,自动化生产线的引进,原有设备的升级改造等都急需资金支持。刘丽华了解这一情况后,积极协调推进金融支持企业发展问题,从经开区小微企业助保金贷款业务中帮助企业获得流动资金贷款630万元,补充了生产经营急需的流动资金,为企业设备升级改造提供了保障。
当前,融资难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,经开区企业帮扶中心积极协助财政部门落实新型“政银担”政策,使用好小微企业续贷过桥资金,切实帮助企业降低融资成本。截至去年底,园区共有20家企业实现融资贷款1.06亿元。此外,根据《关于阶段性降低小微企业养老保险费率的通知》精神,组织园区内连续亏损或利润连续下降20%以上的小微企业申报阶段性降低养老保险费率,共20家满足条件的企业提交申请,每月将为企业节约资金11万余元,同时,积极向园区用电大户企业宣传、讲解相关政策,截至去年底,园区共有50家符合要求企业提交申请,为园区企业全年节约电费共计2083万余元。